阿爾發投顧2017年由董事長陳志彥創辦,剛成立時還只是單純的金融科技公司,隨著國內機器人理財相關法規的確立,2019年在金管會核准下成為「阿爾發證券投資顧問公司」。阿爾發投顧不只是國內第一家專注發展「機器人理財」的新創投顧,也是台灣「金融監理沙盒」少數落地的案件,在台灣金融創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阿爾發投顧與永豐金在2020年共同申請金融監理沙盒,是國內的第9個申請案,更是目前為止國內3件成功落地的案件之一。「碎股下單創新功能」監理沙盒實驗的落地,敲開了國內「小額複委託」的大門,投資人最低只要100美元(約新台幣3000元),就可以複委託投資6檔美國交易所的ETF投資組合。而對於陳志彥個人來說,這則代表他「幫投資人定期定額買進國外ETF」的創辦理念終於能實現。
成功的投資需要時間
採訪這天,阿爾發投顧創辦人暨董事長陳志彥特地帶我們到門口參觀請設計師特別打造的「高爾頓板」,他一邊解說一邊拿起彈珠投入板子,一開始還看不出珠子跌落的趨勢,但隨著投入的珠子越投越多,就慢慢堆積成一個金字塔型。
「成功的投資需要時間。」陳志彥說,高爾頓板可以正好說明了股市長期的報酬,有一半的機率股市的報酬會在右邊,有一半的機率會在左邊,但長期投資,報酬就將會呈現均值回歸。他認為投資人只要長期參與市場、做正確的投資,就會逐漸取得市場的平均收益,且大多數收益會呈現正數。
好的機器人理財會幫投資者克服人性
長期投資、定期定額說來簡單,但「人性」是投資會面臨到的最大挑戰,因此,陳志彥希望透過結合大數據與理財顧問服務的「機器人平台」,幫助投資人做「對的投資選擇」,不再受市場情緒或個人主觀因素而影響。
「好的機器人理財就是要自動幫客戶做對的投資選擇。」陳志彥說,他的投資理念很簡單,只要風險、成本和時間,自然就可以看到報酬,但投資人對於「報酬」這個不可控因素的注意力,往往超越前3者真正可控的因素,這正是需要機器人理財的原因。
以下是與陳志彥QA對談對於機器人理財的願景,以及他對於台灣市場的建議。
Q:該怎麼控制投資風險?機器人理財難道沒有風險嗎?
A: 投資必然有風險,機器人理財也一樣。但風險有分好壞,「好的風險」指市場風險,是獲取更高報酬的過程中必然要承擔的;而壞的風險,則是原本可以靠分散去消除的風險。要減少壞的風險,就是要做到「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此,機器人理財應該要提供投資人「投資組合」,讓投資人不只買到單一市場、產業。
Q:投資成本指的是什麼?如何有效控制投資成本?
A:成本除了指本金之外,還包括選擇基金、ETF等產品時,內含的管理等費用。「低成本」就是過去10年全球ETF規模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在大部分基金沒辦法打敗指數的情況下,資金自然從共同基金流入ETF,且多數的資金都流入「內含管理費最低」的幾檔ETF中,因此ETF也成為機器人理財控制「成本」的首選。
Q: 從你的觀察,台灣機器人理財目前發展得如何?
A: 台灣機器人理財在疫情期間有因為「零接觸」的概念,成長速度有比前幾年稍微提升。但其時把現在的市場規模60億,除以目前有在做的金融機構總共16家,就會發現規模其實都還很小,這跟台灣機器人理財產品還有一些盲點有關。
Q:台灣機器人理財發展規模比較慢的原因是為什麼?有什麼盲點?
國際上的機器人理財都很強調「目標導向投資」,因為投資目的不同,可承擔的風險、投資時間的長短也都會不同,但在台灣「投資目標」常常淪為行銷手法,不管選擇「退休規劃」還是「子女養育金」的理財商品,最後可能都會得到同一套投資組合,這是不對的。
其次,很多機器人理財都會標榜「未來幾個月未來幾個月最有潛力的基金」,這其實就是在鼓勵短線交易,沒有引導客戶做好長期投資。在風險控管上,不少金融機構會讓客戶「自己選擇」風險屬性,沒有運用投顧專業協助投資人找到適合他們的風險屬性產品,這些都是目前台灣機器人市場的盲點,也是規模有限的原因。
Q:對於台灣機器人理財的市場展望為何?
A: 目前機器人理財在全世界都成長得很快,「沒道理在國際上發展很好的東西,卻沒被台灣人接受」。從國內基金、財富管理的業務規模,都可以看出台灣人是喜歡投資,而且願意接受新的東西的,只不過「台灣的投資人也是聰明的」,如果機器人理財的觀念不夠正確,那民眾也會有疑慮。
目前很多金融機構已意識到現行產品的盲點,開始著手改善,隨著產品改良、法規逐步放寬,我相信未來機器人理財在台灣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